新闻内容
让心与心更近些——读韩少功先生的《世界》
来源:乐平网 类别:书评/影评/人物 添加时间:2008/11/14
如果说哲人周国平先生教给我们的是思考和厚重,那么韩少功先生带给我们的便是睿智和宽容。看过他的《世界》,如沐春风之后便是回归于平静和安详。
记得小时候,父亲的一位把兄弟出家了,此事于俗人看来是离经背义;于幼时的我而言,只能是凭感觉揣度他的心情。至于后来自己简单意义上佛学和道学的认识是,看透了红尘杂念,被俗世纤尘缠绕而疲于应付罢了。直至看了林清玄先生类似宗教的渗透人心的美文,情感上也逐渐接受了他的“教义”——对和尚和尼姑产生的较为崇敬的心情。至于有些人打着“僧人”的幌子苟营于利,甚至挑起纷争,当然不在我们崇敬的心域之内。还有一些人难捱修行的寂寞和寒酸有时出家化缘而采取一些非道理的途径,这些都大大折损了他们的群体形象。然而,真正的佛在教人悟与惮的同时,也是引导人们积极向善的。正如韩少功先生所云,“从理论上说,禅是弃小我得大我的过程”。能够看清一个时代发展的主题,首先得积极地“入世”。因为未曾见证沧桑的人,是无权言及苦难的。禅宗教导人们达到“无无”的境界。如果执迷于分析世事,而不是宽容地接受;只是耿耿于个人既得既失,这些都只能是撑着“无所谓”的幌子与红尘搅和。古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然而,反复纠缠于探究环境而缺乏审视自身,这并非佛义所推崇的“大乘”境界。
可是,韩少功先生阐述的人的本性“齐生死,等圣贤,平愚智,一有无”的初级生死观,圣愚观,有无观总是或多或少地撩拨着人们的胸襟。况且,商品经济大潮中,尘世之子要么果敢地挑战物欲;要么心甘情愿地为其所役,没有任何逃遁的可能。然而,个中利诱编织的双丝网的千千之结并不能求证出精神世界的“公因数”。所以说,看透了世界后,不是怀着感恩的心情宽宥,而是消极地随波逐流,透,实未透也。与其这般历劫磨难参透它,倒不如一劳永逸地遵循它的内部规律。省略一个心智遭受拷问的过程,对消极者而言不啻为拯救自身。
陈惠湘先生着名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振聋发聩的广告思索使人们在思考中接受了“联想”。同样,如果人类丧却了思想与参透,世界又怎能回复到原始哲学追求的空灵和透彻?这当然是一个不容假设的命题,因为其本身即是一个未及参悟的琐碎思考。
先生的行文有《南方自由》的思考,有《米兰.昆德拉之轻》的轻重诠释,更有对文化现状的不变追踪。但是说到底,还是出于对善与恶的界定,对佛与魔的澄清。
或是,思考无罪,欲念作罢。>
记得小时候,父亲的一位把兄弟出家了,此事于俗人看来是离经背义;于幼时的我而言,只能是凭感觉揣度他的心情。至于后来自己简单意义上佛学和道学的认识是,看透了红尘杂念,被俗世纤尘缠绕而疲于应付罢了。直至看了林清玄先生类似宗教的渗透人心的美文,情感上也逐渐接受了他的“教义”——对和尚和尼姑产生的较为崇敬的心情。至于有些人打着“僧人”的幌子苟营于利,甚至挑起纷争,当然不在我们崇敬的心域之内。还有一些人难捱修行的寂寞和寒酸有时出家化缘而采取一些非道理的途径,这些都大大折损了他们的群体形象。然而,真正的佛在教人悟与惮的同时,也是引导人们积极向善的。正如韩少功先生所云,“从理论上说,禅是弃小我得大我的过程”。能够看清一个时代发展的主题,首先得积极地“入世”。因为未曾见证沧桑的人,是无权言及苦难的。禅宗教导人们达到“无无”的境界。如果执迷于分析世事,而不是宽容地接受;只是耿耿于个人既得既失,这些都只能是撑着“无所谓”的幌子与红尘搅和。古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然而,反复纠缠于探究环境而缺乏审视自身,这并非佛义所推崇的“大乘”境界。
可是,韩少功先生阐述的人的本性“齐生死,等圣贤,平愚智,一有无”的初级生死观,圣愚观,有无观总是或多或少地撩拨着人们的胸襟。况且,商品经济大潮中,尘世之子要么果敢地挑战物欲;要么心甘情愿地为其所役,没有任何逃遁的可能。然而,个中利诱编织的双丝网的千千之结并不能求证出精神世界的“公因数”。所以说,看透了世界后,不是怀着感恩的心情宽宥,而是消极地随波逐流,透,实未透也。与其这般历劫磨难参透它,倒不如一劳永逸地遵循它的内部规律。省略一个心智遭受拷问的过程,对消极者而言不啻为拯救自身。
陈惠湘先生着名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振聋发聩的广告思索使人们在思考中接受了“联想”。同样,如果人类丧却了思想与参透,世界又怎能回复到原始哲学追求的空灵和透彻?这当然是一个不容假设的命题,因为其本身即是一个未及参悟的琐碎思考。
先生的行文有《南方自由》的思考,有《米兰.昆德拉之轻》的轻重诠释,更有对文化现状的不变追踪。但是说到底,还是出于对善与恶的界定,对佛与魔的澄清。
或是,思考无罪,欲念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