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穿越历居山的求学路
在教育资源日渐得到整合的今天,乐平历居寺分场的四个小山村村民的孩子上学还得翻山越岭,绕过“九曲十八弯”的历居寺。这似乎很难想象,但它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借助难得的走基层契机,今天,我们把镜头对准这条山村的曲折求学路。
历居山位于洪岩镇境内,属怀玉山脉一支,主峰仙姑峰海拔高度798.2公尺,是乐平最高纬度的山峰,这是百度百科提供的“权威”说明。其上修建的历居寺作为乐平的避暑胜地,素有“小庐山”的美誉。历居寺分场住有四五十户村民,512人,散居在曹家里、大岩尖、历居寺、朱家篷四个自然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历经几代人的“垦荒”,村民辟出了一条从脚下小坑村逶迤而上历居寺的砂子路。这条全长7公里的山路,成了深居大山腹地人们与外界沟通的“生命线”,也成了历居寺周边山里孩子上学的一条希望之路。
一所小学的背影
为了探寻和形容历居寺上孩子求学之路的艰辛,记者选择了用“穿越”这个词,因为它厚重而执着,可以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山村求学路上的家长和孩子们的付出。这里这么险要,交通如此不便,又有这么多山民世代居住在此,难道不能设立一所学校吗?采访中,纯朴、善良的历居寺分场的山民们似乎洞穿了我们的疑问。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一所青砖碧瓦的小房子,它恬静地立在山腰上,遗世独立,这便是田湾小学的“旧址”。本世纪初,在教育资源重新整合下,这所只有60人不到的小学悄无声息地撤并了。从此,山上的孩子就把课堂转到了山下的小坑村。但就是这个从山上到山下的易位,成就了一条绵延十多里的曲折求学路。
杨富根:大山上的行者
现年41岁的杨富根是历居寺分场曹家里村村民。“靠山吃山”,他的主业就是在朱家篷所辖的山上管理、砍伐毛竹。说起念书,这位性格内向的中年男子竟也有些激动了。“儿子在小坑读书。为了照顾他,老婆只能在山下租房子住。遇上节假日才回到山上自己的家中。”采访中,记者得知,曹家里离历居寺就有4.8公里,要下山还得追加7公里的公路,细算下来10公里的山路,可不短呢!9月5日,开学初。在曹家里、历居寺等村记者看到,新农村建设新风扑面,生态环境保持完好,是宜居的首选。但这里空房却不少,原来大部分山民为了照顾孩子上学,早在开学前就把家“转移”到了山下。杨富根每天天不亮就进山,遇上伐笔竹等活计多时,一干就得一整天。上下山,显然不便。
儿子杨涛11岁,在小坑念五年级。为了照顾儿子读书,全家人在小坑花了1000多元钱租下了房子陪读。如今,家里最值钱的家当可能就数他的“座骑”——一辆老式的钱江牌摩托了,因为它是杨富根和家人进出山里的唯一交通工具。杨富根和妻子有着山里人的韧劲,他们认为,儿子读书是大事,不能耽搁,自己苦点累点算不得什么。“要走出山里,没有别的法子,唯有苦读书。”这也就是杨富根每天苦撑着骑摩托车上下山,披星戴月荷锄而归的动力所在。
胡珍莲:大山里的“大学生母亲”
说起儿子胡春喜,现年48岁的胡珍莲脸上自然流露出幸福和喜悦之情。“她的儿子很争气,考上了西安外国语学校,还是学英语的呢!毕业后在深圳工作。”显然,作为山里的一位“大学生母亲”,胡珍莲的内心很是满足。
家住历居寺的胡珍莲和杨富根一样,都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夫妇二人平时以在历居山上捡竹枝扎扫把为生。虽然时间过去了10多年,但说起儿子求学路上的点滴,这位生性腼腆的山村女子还是非常激动。儿子以前在田湾小学读过书的,但中途遇到了学校撤并,在小学的最后阶段转到了小坑。记得有一年四五月份的时间,天突然狂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担心儿子在上学时被雨淋湿了,胡珍莲拣起干爽的衣服就往小坑儿子的学校跑。但匆忙跋涉了十多里曲折的山路后,儿子换上了干爽的衣服,胡珍莲自己却全身湿得透了。不过,儿子还自觉,胡珍莲和丈夫没有租房陪读,只让他借住在小坑亲戚的家里。“现在不一样了,小孩子少了,金贵着呢!走那么多路上学不安全,也没时间,大家都会到小坑租房陪孩子读书”胡珍莲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相对于那些上了年纪、不会骑摩托车的村民而言,杨富根他们又算是较活络的。如今,在历居寺等村,经常还会有村民肩挑手扛行李送小孩上学。对这些村民而言,用脚丈量历居寺上的山路也是山里原生态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这是一条通往希望和自由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