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水井,永远的记忆
老井
30年前的乡村,井边灶台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地方。那时候,我们村有几口深十几米的老水井,均匀分布在村里的恰当位置,甜甜的井水滋润哺育了不知几代人。清晨和黄昏,附近的村民们便挑着一副副木制桐油涮过的水桶来到井台边,系上各自不同的质地、不同色彩、不同粗细的棕绳或麻绳,把桶放到水面上左右均匀摆动几下后,让水桶沉下井中,装满清甜的井水,在一圈一圈地把绳子挽在手上,费力地把水桶从水井中提上来,然后挑着弯成弓形的扁担回到家里倒入陶制的水缸。我村是个大村庄,因此,虽说全村有几口水井,但那时到井里挑水的人很多,往往一缸水打满,大人们都要来回挑好多趟。
春夏秋冬,暑去寒来,村里的水井不厌其烦地守侯着几代人。除了冬天,水井那里是人们聚焦聊天,互通信息的地方。可到了冬天,由于天寒地冻,挑水的人又多,洒出去的水在井台的周围会厚厚的结一层冰,滑溜溜的,往往会影响一些妇女、小孩挑水,发生一些事端。一次,我去井台边打水,脚就不小心在冰上滑了一下,结果,不但把水桶掉到了井中,腿了摔肿了,最后,我忍着痛一瘸一拐地挑了半桶水回家……这是老水井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弄村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了,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了。这时,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里或门口打上了压水井,有的还装上了“高压 ”,把井的水接到水缸里,比起到井台挑水省时、省劲多了。自此,村子里那几口老井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有的竟渐渐干枯了,成了心灵深处永远的记忆。
时光脚步很快便迈进了90年代,弄家的生活就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村子里的大瓦房、砖混楼房一幢幢地挺立起来了。这时,大家的吃水方式也由压水井变成可电机和水泵抽水,只要合上电闸开光,人们便能毫不费劲的吃上甘甜清冽的地下水。
到了2006年,全国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市里也着重把农村饮水工程摆上了议事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了,村里的乡亲们把清冽甘甜的卫生的自来水接进了家中。看着这吃着放心,用着方便的自来水,村民们脸上笑开了花:“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啊,今个儿咱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日子……”
水井的变迁,仅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群众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小缩影,乡亲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给乡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如今在村中的老水井仅剩下了残留的记忆,半机械式的压水井也不对了,但他们的故事却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