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追求与探索是科学生涯中的永恒主题
追求与探索是科学生涯中的永恒主题
——记乐平籍挑战恶性肿瘤的国家级首席科学家詹启敏
徐晓明 柴有江
“每当夜深人静,在大洋彼岸的某个实验室里,其他人都已进入梦乡的时候,一个长长的身影还从窗户里投射出来,他时而眼对着显微镜轻轻转动标本,时而拿起笔刷刷地记录数据,一颦一蹙的眉头,专注沉静的面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位经常性如此紧张忙碌的人就是目前我国着名医学科学家,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肿瘤领域)的国家级首席科学家和医学科技创新群体首席专家詹启敏教授。2009年4月,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乐平籍的名人,他现担任着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863高技术生物和医药领域专家组组长、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十多项行政、专业职务。
詹启敏教授在国外深造和研究15年,在分子肿瘤学领域是国际权威人士。他在P53细胞周期的检测点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此项发现有利于人们对细胞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机制和细胞癌变机理的了解。
恶性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潜能是肿瘤的顽固性和难治性的根本原因。多年来治疗肿瘤的化疗等常规手段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最终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清除恶性肿瘤。通过分子手段,找到恶性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调节靶点后把它阻断,可以从根本上阻断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詹启敏所做的研究就是通过分子手段阻断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爱好广泛 学术精深
詹启敏1959年出生于江西乐平。1975年在乐平中学毕业后被下放到乐港镇龙溪村插队,其间下过田,当过民办教师,后又到江西维尼纶厂(即今天的江西化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做机修工。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医学院。在大学时代,詹启敏是典型的全才学生,能文能武,不仅弹一手好琵琶,舞也跳得好,获得过全国大学生文艺比赛双人舞江苏赛区一等奖,而且还是学校的体育种子选手,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他曾刷新过学校的三级跳远记录。即使如此,詹启敏却从没有因兴趣爱好而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因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詹启敏被留校任教。这莫大的成功与荣耀并没有让詹启敏就此停下,在完成白天的繁重教学任务后,他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向学术的更深殿堂迈进。苦心人,天不负。1984年,他如愿考入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开始肿瘤生物学研究。完成研究生学业后的他被组织选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然出于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詹启敏又毅然踏上了海外求学的道路。要知道那时的公费留学考试,竞争是何等的激烈,但詹启敏凭着废寝忘食地钻劲、扎实的基础硬是冲出了国门。
从1989年开始,詹启敏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美国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匹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深造和从事研究工作,从一个普通博士后研究人员一直做到具有终身教职的科学家、博士和博士后导师。期间,在国际权威杂志系统地发表了几十篇高质量的科技论文,主持了多项由美国政府资助的重大研究项目。他发表的科技论文被国际同行SCI引用超过8000多次,在中国医学界傲居榜首。1997年,作为14位留美优秀学者之一在美国国宾馆受到江泽民总书记亲切接见。这些荣誉正是他学术精深的充分例证和说明。
名师扶掖 学成回国
当问及为什么要回国时,詹启敏坦言,一是2001年,我国医学界的权威人士、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吴旻教授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回国,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做贡献。二是他一直就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在适合自己的空间和舞台,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并不认为在美国拿到了终身教授就是到头了,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知识,回国会有更大作为。”詹启敏如是说。
2002年詹启敏回到国内。凭着扎实的学术功底,43岁的詹启敏先后被聘为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国家重大研究项目(肿瘤转移)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3年的“非典”以及后来的禽流感事件表明,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医学科技发展已成为人民大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就要大力加强基础医学的建设,目前我国提出了战略前移和重心下移的研究目标,即重大疑难病症研究要向关注预防而非晚期治疗发展,而且要研究如何将技术运用到广大农村、社区而非仅限于大城市、大医院,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实惠与好处。詹启敏就正在负责此项战略的研讨和操作性方案研究。
笨鸟先飞 把握机遇
“哪些格言对你的影响最大?”记者问。詹启敏说:“笨鸟先飞”、“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坚持笨鸟先飞,通过自己的勤奋去认识、创造和把握,机遇和成功就一定会垂青与你。”他说,“所以我总是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当遇到压力时,我就对自己说我是农民出身,我做过机修工人,这点难算不了什么。”和他多年一起留学的朋友说:詹启敏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学习和工作非常勤奋,就连星期六星期天和节假日他也常常是在实验室里一呆就一整天。 “有志者事竟成”,在詹启敏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和体现。
初到美国的时候,他所在的实验室虽然已经找到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Gadd45基因,但对它还认识不够,当时有15个博士后,都是来自世界各地名牌大学的优秀科研人员,他们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课题都挑走了,留下最难做、都不愿意做的课题给詹启敏,最后结果是这个别人不想做的课题却获得了最重大发现。由最难做到获得最大发现,其中浸透了多少心血和泪水,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只有詹启敏自己知道。对此,詹启敏的解释却是并不是我有多么过人的智慧,而是恰巧赶上了肿瘤基因研究的好时机。詹启敏,他就是这样,在成绩面前,始终保持着谦虚的胸怀。
团队合作 骆驼精神
詹启敏深有感触地说:“成功的科学家多数是团队领袖,与团体成员资源和利益共享。因此,要与团体成员及时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回国后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的国家973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就是由十二个全国优秀研究团队参与的,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内着名研究单位。他非常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埋头独干封闭研究,即使是年轻的学者,他也经常性与他们交流,以实现优势互补。所以在他的实验室里,大家都很愿意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提倡双赢。也正因为有他的正确领导,他的实验室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治疗恶性肿瘤难题,成为国家肿瘤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
吴旻先生曾给詹启敏赠言:“狗在哮,骆驼队在前进”。意指朴实勤奋的骆驼在穿过沙漠时,有一群野狗在对它吼。詹启敏知道吴旻先生的意思,这就好比当你做一件事时,可能有很多人在某些方面不理解你,甚至会进行刁难和打击,阻难你的进步,但这时你要看到的是,骆驼依然会坚定地穿过沙漠,走向最终的绿洲。从詹启敏“如果一个人致力于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时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就要有为研究而献身的精神”这句话及他现实的成就、经历来看,我想他是个很好地体会了骆驼精神的人。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到研究生,由公派出国留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到回国受重用,这几十年来,詹启敏他就是这样执着而坚定地向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挺进,不知停歇,不顾疲倦,将追求与探索作为自己科学生涯的永恒主题。
当记者请他谈谈家乡文化对他成长的影响时,詹启敏表示,乐平自古人才畅达、文化底蕴深厚,名扬千古的洪公气节马氏文章,络绎不绝的人到红十军诞生地瞻仰,就说明了家乡尚文重读是一贯的。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与不懈追求,常常被老师拿来要求我们做一个正直、有理想的人,感觉当年的家乡虽不富裕,但大家的奋斗意识还是很强的,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体就是在乐平中学读书时形成的。
詹启敏教授尽管离开家乡多年,但无论是远在太平洋彼岸,还是身处北京中国科学院的医学殿堂,他的心绪总是挂念家乡的亲人,关心家乡的发展。在采访最后结束时,他再次表达了对家乡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期望,希望通过本报记者向家乡的领导、亲人、同学和朋友带去最诚挚的祝福,愿家乡风调雨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家乡人民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