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一单大生意的境界--张崇舜专访(二)
来源:网摘:《商界》本刊记者 白勇 类别:市场看台 添加时间:2008/11/14
国有老厂里来了帮温州人,一潭死水里泛起了涟漪。
签合同之前,我就带着人天天跑市场,用当年在海南做标件的方法,与经销商进行零距离接触和服务,仅仅4个月,我的摩托车样车在陕西就受到经销商的广泛欢迎。但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事很快就发生了,幸福生活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产销刚一上路,渭阳厂就不停地站出来说:“你这款车目录上没有,不能出厂;你那款车目录上没有,不能出厂……”还将他培养出来的骨干工人调走。我气不打一处来,“这生意没法做了!”
我毫不迟疑,转身另寻出路。我不能在这儿被拖死。
经过这件事后,我太想自己办厂了,我太想生产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了。这时候,我发现了电动自行车。我了解到电动自行车是三四年前在南京、苏州一带出现的轻便代步工具,颇受市场欢迎。在能源日益紧张、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的情况下,所有人都觉得“电动车是个大方向”。
我有点兴奋,进一步调研后发现:1997年全国电动自行车年产量仅五六万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成熟,电池、电机、控制器、充电器等关键零部件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家对行业尚无规定,风险较大;但进入门槛低,产品、技术、市场、人才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储备,目前天津、江苏、浙江一带轻型电动车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行业刚刚兴起,此时进入正是时机。
“认准了这一点,我就一头扎了进去。”1998年10月,我像所有温州前辈那样,说干就干,“用脚投票”,实地考察市场收集信息,我带人从陕西开车跑向南京、苏州,一路兜圈子,8天时间跑了7000公里,我们边走边考察,几乎找齐了行业内最好的配套厂家。我早就想好了,要做就把事情做到最漂亮,做最优质的产品。此时我只要把钱投下去,就可以出产品了。但是我不想与市场上绝大多数电动车企业一样,在市场不成熟的时候,貌似聪明地以“短平快”的生意理念来经营企业,我不想再吃渭阳那样的亏,我想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做品牌,做行业第一!而不是简单做生意。
大家都知道,我从小就对销售驾轻就熟,只要我手里有一个真正的好产品,我就有本事把它卖好,我太需要一个优质产品了。我发现,对于电动车,电机好,车就好。
我要生产最好的电动车,就要配上最好的电机。到哪儿去找最好的电机呢?
我一直记得1995年,我在海南见到过新大洲对他们试产的电动车做测试,那电机性能引起了人们交口称赞,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性能”。那时我也在场,我曾经好奇地问“是哪儿生产的”,对方答“中科院物理所三环公司”。我想这样的电机一定不错。那么这家公司无疑是在北京。这时,我把在北京做生意的温州老乡全部筛了一遍,找到自己的中学同学郑重,我一个电话打过去,问:“有没有关系帮我同中科院三环公司搭上线啊?”哪知道郑重大笑:“我一直在给三环公司提供电机磁钢啊!”
1998年11月,早晨北京地面的小水洼已经结了冰,上面是夜里刮来的风沙,踩上去,就会一不小心摔一跤。天冷得很。我穿着薄薄的单衣一个人到了北京。
一单大生意的良性循环
三环公司有几款装了自己电动机的车。我就从早到晚,在刺骨的寒风里骑着车满大街乱转,我仔细地体会电动机的性能,直到把头天晚上充的电用完。一周时间,我灰头土脸、冷得发抖地连轴转下来,觉得那电机真的很好。后来我了解到,那是三环公司研发的一种新产品,普通的电机是有刷电机,那是无刷电机,行驶有力,不发烫,使用寿命是普通电机的三倍以上!行了,就是它了。
三环公司见这个温州来的小老板,做事如此舍得吃苦,将来一定能成功,于是同意将技术转让给了我。
我拿着技术立即结束了陕西的生意,接着注册了北京新日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然后在密云租了厂房,我熟悉装配技术、培训操作工人,开始启动生产,我带着40来个人开始摸索着组装我的“新日”电动车。那时的兴奋和担忧,真是无法言表。好在1999年下半年组装的2000辆车在北京周边上市后,呵呵,能卖。2001年扩大产能,年产量达到近2万辆。
之后,我连续投了三年,亏了三年。配套商的钱我是一天也不能拖,市场运营的钱我是一分也不能少,我知道前三年肯定赚不到钱,但必须投入。要想一开始就赚钱,你就永远做不成大企业,这叫“战略性亏损”……
2002年,电动车市场突然开始爆发。我请来了曾经在陕西电信任职的赵学中出任总经理,然后我们确定了以快制胜的战略,决定根据新日的生产实际,只做山东、内蒙、河南、北京四块市场,推出广告语:“新日电动车,来自首都的问候”。从这一年开始,新日赚钱了。
2003年,新日开始在电动车配套厂商最集中的江苏无锡安镇设厂,进军南方市场。同时在与大学和研究所合作的基础上,新日的技术有了比同行快得多的进步,质量也是一如既往地精益求精,“做最好的产品,只有这样你才能将事情做大。”在销售上,这一年全行业呈现出人意料的增长,因为“非典”袭来,人们单独出门的行为,使电动车销售出现井喷……
看到行业在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我想我也必须加快做大做强的步骤。
卖螺钉的时候,我就从来不直接与竞争对手打价格战,这是保护自己的最好策略。但是我时刻都在和竞争对手比战略、比策略,比自己是不是每一个环节都比对手做得更正确——
首先,我一心一意只做电动车。1999年时我刚30岁,曾经有不少温州朋友约我一起去做房地产,做餐饮。但我没有心动,我的梦想是做电动车行业第一品牌,要做到年产100万辆。我只想干好这一件事,把它做成一单大大的生意。同时我相信我的坚定也会给经销商以坚定的信心。何况我从小就对工业生产特别敏感,我在自己的优势中生存;
其次,因为我的技术和质量,我要一步步将产品定位到中高端(平均零售价比同行高出200元~300元)。这一来保证了自己的利润空间,第二避免了与同行的恶性竞争,第三良好的高端形象是将来做大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自己新产品推出速度比同行快,也不断地支撑了高端价位;
第三,周转速度。2003年我们来到无锡配套厂集中的安镇时,有人说应该去台资和外资大企业集中的昆山等地,我们也去考察过,但我最终选择了安镇。我一直这样认为,新日应该把自己安排到最容易成长的地方,昆山等地名气大,但配套运输半径太大,明显延误周转;而安镇最小的配套半径可以带来最快的生产速度,“现在我们快到哪种程度?经销商头天下单打款,我们第二天上午就能将货生产完发出去。这就叫速度决定成败。”而且这也促使产销的各个环节,都能将速度提起来;
第四,营销的扁平化。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都是将销售渠道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新日不与省级代理商合作,找上门来也不干,“因为他们通常都会占用你的流动资金”。新日选择了扁平化,直接发展二三级市场即市县级代理。这样一来,取消中间环节省下来的利润我就可以向两头分配,厂家和二三级商家都能赚到更多的钱。这样,在保持零售价与同行相同的情况下,终端的经销商获得的利润就会高于其他品牌,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向消费者推新日的产品,“其实这就是商战,只是隐藏在暗处。”所以当别的品牌苦于大经销商“店大欺客”迟迟不回款的时候,新日从二三级市场回笼现金流却很通畅。
签合同之前,我就带着人天天跑市场,用当年在海南做标件的方法,与经销商进行零距离接触和服务,仅仅4个月,我的摩托车样车在陕西就受到经销商的广泛欢迎。但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事很快就发生了,幸福生活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产销刚一上路,渭阳厂就不停地站出来说:“你这款车目录上没有,不能出厂;你那款车目录上没有,不能出厂……”还将他培养出来的骨干工人调走。我气不打一处来,“这生意没法做了!”
我毫不迟疑,转身另寻出路。我不能在这儿被拖死。
经过这件事后,我太想自己办厂了,我太想生产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了。这时候,我发现了电动自行车。我了解到电动自行车是三四年前在南京、苏州一带出现的轻便代步工具,颇受市场欢迎。在能源日益紧张、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的情况下,所有人都觉得“电动车是个大方向”。
我有点兴奋,进一步调研后发现:1997年全国电动自行车年产量仅五六万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成熟,电池、电机、控制器、充电器等关键零部件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家对行业尚无规定,风险较大;但进入门槛低,产品、技术、市场、人才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储备,目前天津、江苏、浙江一带轻型电动车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行业刚刚兴起,此时进入正是时机。
“认准了这一点,我就一头扎了进去。”1998年10月,我像所有温州前辈那样,说干就干,“用脚投票”,实地考察市场收集信息,我带人从陕西开车跑向南京、苏州,一路兜圈子,8天时间跑了7000公里,我们边走边考察,几乎找齐了行业内最好的配套厂家。我早就想好了,要做就把事情做到最漂亮,做最优质的产品。此时我只要把钱投下去,就可以出产品了。但是我不想与市场上绝大多数电动车企业一样,在市场不成熟的时候,貌似聪明地以“短平快”的生意理念来经营企业,我不想再吃渭阳那样的亏,我想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做品牌,做行业第一!而不是简单做生意。
大家都知道,我从小就对销售驾轻就熟,只要我手里有一个真正的好产品,我就有本事把它卖好,我太需要一个优质产品了。我发现,对于电动车,电机好,车就好。
我要生产最好的电动车,就要配上最好的电机。到哪儿去找最好的电机呢?
我一直记得1995年,我在海南见到过新大洲对他们试产的电动车做测试,那电机性能引起了人们交口称赞,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性能”。那时我也在场,我曾经好奇地问“是哪儿生产的”,对方答“中科院物理所三环公司”。我想这样的电机一定不错。那么这家公司无疑是在北京。这时,我把在北京做生意的温州老乡全部筛了一遍,找到自己的中学同学郑重,我一个电话打过去,问:“有没有关系帮我同中科院三环公司搭上线啊?”哪知道郑重大笑:“我一直在给三环公司提供电机磁钢啊!”
1998年11月,早晨北京地面的小水洼已经结了冰,上面是夜里刮来的风沙,踩上去,就会一不小心摔一跤。天冷得很。我穿着薄薄的单衣一个人到了北京。
一单大生意的良性循环
三环公司有几款装了自己电动机的车。我就从早到晚,在刺骨的寒风里骑着车满大街乱转,我仔细地体会电动机的性能,直到把头天晚上充的电用完。一周时间,我灰头土脸、冷得发抖地连轴转下来,觉得那电机真的很好。后来我了解到,那是三环公司研发的一种新产品,普通的电机是有刷电机,那是无刷电机,行驶有力,不发烫,使用寿命是普通电机的三倍以上!行了,就是它了。
三环公司见这个温州来的小老板,做事如此舍得吃苦,将来一定能成功,于是同意将技术转让给了我。
我拿着技术立即结束了陕西的生意,接着注册了北京新日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然后在密云租了厂房,我熟悉装配技术、培训操作工人,开始启动生产,我带着40来个人开始摸索着组装我的“新日”电动车。那时的兴奋和担忧,真是无法言表。好在1999年下半年组装的2000辆车在北京周边上市后,呵呵,能卖。2001年扩大产能,年产量达到近2万辆。
之后,我连续投了三年,亏了三年。配套商的钱我是一天也不能拖,市场运营的钱我是一分也不能少,我知道前三年肯定赚不到钱,但必须投入。要想一开始就赚钱,你就永远做不成大企业,这叫“战略性亏损”……
2002年,电动车市场突然开始爆发。我请来了曾经在陕西电信任职的赵学中出任总经理,然后我们确定了以快制胜的战略,决定根据新日的生产实际,只做山东、内蒙、河南、北京四块市场,推出广告语:“新日电动车,来自首都的问候”。从这一年开始,新日赚钱了。
2003年,新日开始在电动车配套厂商最集中的江苏无锡安镇设厂,进军南方市场。同时在与大学和研究所合作的基础上,新日的技术有了比同行快得多的进步,质量也是一如既往地精益求精,“做最好的产品,只有这样你才能将事情做大。”在销售上,这一年全行业呈现出人意料的增长,因为“非典”袭来,人们单独出门的行为,使电动车销售出现井喷……
看到行业在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我想我也必须加快做大做强的步骤。
卖螺钉的时候,我就从来不直接与竞争对手打价格战,这是保护自己的最好策略。但是我时刻都在和竞争对手比战略、比策略,比自己是不是每一个环节都比对手做得更正确——
首先,我一心一意只做电动车。1999年时我刚30岁,曾经有不少温州朋友约我一起去做房地产,做餐饮。但我没有心动,我的梦想是做电动车行业第一品牌,要做到年产100万辆。我只想干好这一件事,把它做成一单大大的生意。同时我相信我的坚定也会给经销商以坚定的信心。何况我从小就对工业生产特别敏感,我在自己的优势中生存;
其次,因为我的技术和质量,我要一步步将产品定位到中高端(平均零售价比同行高出200元~300元)。这一来保证了自己的利润空间,第二避免了与同行的恶性竞争,第三良好的高端形象是将来做大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自己新产品推出速度比同行快,也不断地支撑了高端价位;
第三,周转速度。2003年我们来到无锡配套厂集中的安镇时,有人说应该去台资和外资大企业集中的昆山等地,我们也去考察过,但我最终选择了安镇。我一直这样认为,新日应该把自己安排到最容易成长的地方,昆山等地名气大,但配套运输半径太大,明显延误周转;而安镇最小的配套半径可以带来最快的生产速度,“现在我们快到哪种程度?经销商头天下单打款,我们第二天上午就能将货生产完发出去。这就叫速度决定成败。”而且这也促使产销的各个环节,都能将速度提起来;
第四,营销的扁平化。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都是将销售渠道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新日不与省级代理商合作,找上门来也不干,“因为他们通常都会占用你的流动资金”。新日选择了扁平化,直接发展二三级市场即市县级代理。这样一来,取消中间环节省下来的利润我就可以向两头分配,厂家和二三级商家都能赚到更多的钱。这样,在保持零售价与同行相同的情况下,终端的经销商获得的利润就会高于其他品牌,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向消费者推新日的产品,“其实这就是商战,只是隐藏在暗处。”所以当别的品牌苦于大经销商“店大欺客”迟迟不回款的时候,新日从二三级市场回笼现金流却很通畅。